供應需求齊震盪 五大行業遭重創

零售業、娛樂業、旅遊業、會展業和盛事活動業一般與房地產業相似,皆以地為根本,難以像製造業般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經營,而且五類行業高度依賴節日和盛事的生意,一年中一旦失去這些節日和盛事的收入,不能像製造業可以隨時加班追回落後,它們根本無法在其他日子找回同等生意額。

一場最先在武漢爆發,繼而蔓延全球的世紀疫症COVID-19,已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亦扭轉了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強勁增長勢頭,引發全球股災,美市多次熔斷,世界經濟步入衰退。全球中央銀行不斷透過增加貨幣供應政策,包括減息、降準、量寬、買債和直接派錢等救市措施,但似乎仍然難挽市場信心,失業率不斷上升。

過去一個世紀的多次大規模金融風暴,大多數因為銀根收緊,失業增加,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需求出現震盪。譬如2007年的美國次按風暴,源於次按違約增加,CDO/CDS出現虧損,銀行為了自保,紛紛減少放貸,令市場的資金流動趨緊,進一步令樓價下跌,失業上升,需求下降。因此,各國中央銀行經常以增加貨幣供應來化解金融危機。

正如費沙(Fisher,1933)著名的債務-通縮理論(Debt-Deflation Theory),解釋了1929年華爾街崩潰的原因以及隨後的大蕭條。根據他的觀點,因需求下跌所帶動的衰退多是由於過度負債的情況所引發,一旦市場出現大規模的壞賬,清盤和銀主盤勢必湧現(Debt liquidationleads to distress selling.),進一步推低價格,繼而影響消費信心,形成通縮惡性循環;明斯基(Minsky,1982)和貝南奇(Bernanke,1983)進一步擴展了費沙的理論,解釋當資產價格暴跌和出現廣泛破產時,兩者都將進一步導致消費和投資需求的萎縮。

誠然,自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以來,全球以量化寬鬆和負利率等增加貨幣供應措施應對,已導致多國出現過度借貸的情況,無論在國債、企業債、家庭債和學生債等各個環節,都有超越警戒線上限的勢頭,債務危機一觸即發,只待黑天鵝或灰犀牛的出現而已。可惜,在過去12年,各國政府並沒有針對過度借貸而作出行動,可能以為有無限量寬和負利率等工具可以化解危機,捨不得在榮景時減慢經濟增長的速度。

然而,今次因全球大流行的高傳染性冠狀病毒所引發的金融風暴性質有點不同,並非完全來自需求震盪那麼簡單,而是供應面幾乎全部停擺,即使企業沒有債務在身,一樣可以遭受重大打擊。因此,單單增加流動性的措施未必能有效解決今次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

以香港的店舖市場為例,2018年底至2019年初,香港零售市道如日中天,客似雲來,店舖的租金和價格指數均創出紀錄新高〔圖一〕,但接連遭遇社會運動和大流行疫情,最受重挫的行業首推零售和餐飲業,其中尤其對專門承接遊客生意的店舖打擊最為嚴重;店舖租金和價格截至今年1月已出現連續5個月和13個月的年度下跌,1月份的跌幅分別為-5%和-10%。

但1月23日前香港未出現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數據未反映疫症的影響,相信2、3月份的跌幅可能會打破1998年底的租金和價格紀錄跌幅的-17%和-49%,更關鍵當然是今次各國政府透過量化寬鬆等措施能否再一次重演2008年的V形反彈。

 

零售餐飲業幾乎冰封

必須注意,這次的店舖租金和價格下跌並非單純因為消費信心下跌,或者市民無錢消費,更多是因為政府限制遊客入境措施、禁聚令和隔離令、停課令和指定部分行業的停市令等法定限制,加上市民為免受到感染,無事盡量留在家中,減少外出,改為在家工作和學習,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由供應面和需求面同步震盪的打擊,令零售餐飲業幾乎冰封,最新公布2月份的實質零售總值年度變化率已出現破紀錄的-46.7%〔圖2〕,比2009年的跌幅多出逾倍,隨着疫情在3月份惡化,相信3月份零售總值的情況應會更差。

除非疫症在短期內突然完全消失,或者開發出有效的疫苗,否則這種因政府下令限制市民消費的措施和市民避疫留家的行為,並不會因為政府派錢、減息或量寬而有改變,市民即使收到大量金錢,但不准出街,怎樣消費?可能只剩下超市、藥房、網購和送貨需求,眾多店舖的生意仍然不會有起色。

 

小心債務/通縮漩渦

再者,由於政府實施所謂的社交保持距離(social distancing)政策,各項大型聚會和活動均要取消或延期,沒有了盛事,當然影響本地客和外來客的消費,但更重要是影響相關行業的經營計劃,政府多年來推動香港成為亞洲盛事之都,但如今各項大中小型盛事、會議、展覽和節日活動全部叫停,需知籌備這些盛事和活動動輒用上一兩年的時間,現時的影響不但對今年的業務帶來沉重打擊,更表示將影響到明後年的需求;不少相關的旅遊行業、酒店業和活動籌辦的相關行業若面臨嚴重虧損,需要考慮裁員或減薪,勢必令失業率進一步上升,繼而出現需求面的震盪,形成傳統的債務/通縮漩渦。

第三,今次的停擺不但影響零售消費層面,而且對供應鏈和製造業也造成巨大的破壞,在疫症期間,文書工作或可在家網上處理,但製造業必須工人上班,今次疫症令全球多國採取封城措施,關閉工廠、辦公室和運輸物流等,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恢復,有些國家更已下令限制部分醫療用品和糧食等重要物資出口,變成另一種由政府下令帶動的供應面震盪。如果工廠無法按時生產產品,或者產品無法運抵需求者手中,物流鏈中斷,無論政府如何增加市場的資金流動性,人們仍然無法採購和支出。換言之,傳統的放水措施未必能有效應對今次因疫症所引起的金融風暴,實在考起經濟專家和銀行行長,但各國政府明知事態嚴重,只好藥石亂投,見步行步。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全球的供應鏈將會出現轉移和切換,由於過去全球化下的供應鏈高度分工,形成各類產品的生產高度集中在某一兩個地區,但在今次疫症封城令下,許多位於疫區的工廠長時間完全無法恢復生產,迫使企業急速轉換生產線,或者立即建立新的生產線以補充供應,以免供應失衡。

然而,零售業、娛樂業、旅遊業、會展業和盛事活動業一般與房地產業相似,皆以地為根本,影響行業最重要的三大因素為地點、地點、地點(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難以像製造業般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經營,而且五類行業高度依賴節日和盛事的生意,一年中一旦失去這些節日和盛事的收入,不能像製造業可以隨時加班追回落後,它們根本無法在其他日子找回同等生意額。

預計這些行業在大流行期間將遭受重大損失,結業裁員已無可避免,如果它們有沉重的債務,那麼大規模的破產可能出現,形成明斯基和貝南奇式的萎縮。由於香港已經沒有多少製造業,主要經濟支柱為金融、旅遊、貿易和服務業,均屬最受疫症影響的行業,新加坡剛公布今年第一季的經濟產值季度跌幅達-10.6%,與2008年相近,香港的第一季數據需待5月才出爐,大家預測跌幅有多少?

About the Author

You may also like th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