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勞政策新局勢:本地就業與社會平衡的挑戰與契機

近年來,香港外勞政策急速轉變,尤其在2023年起政府推動多項行業輸入計劃後,香港外勞人數急劇上升。根據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初,已有超過75,000名香港外勞湧入本地市場。這些外勞主要集中於建造業、運輸業、院舍護理及飲食零售等基層工種,原本被列為不可輸入的26個職位亦被「解凍」,令不少本地兼職工友面臨「唔夠工開」甚至「無工可返」的困境。

香港外勞政策的初衷與現實落差

政府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初衷,是為了紓緩人手短缺問題,尤其在疫情後經濟復甦階段,部分行業難以招聘足夠本地人手。然而,香港外勞的大量輸入卻引發了薪酬壓力與就業競爭,尤其對年長工友、雙職婦女及兼職員工影響深遠。不少連鎖飲食企業更表示,因為獲批輸入外勞,已不再聘請本地兼職,導致百名員工失業。

香港外勞與本地工資水平的微妙關係

根據勞工處規定,僱主聘請香港外勞必須提供不低於行業中位工資的待遇,並進行至少四星期的本地招聘。然而,實際操作中,部分職位如清潔工、收銀員的中位工資僅約10,660元,令外勞月薪13,000元包食宿的安排看似合理,卻無形中壓低了本地工資增長空間。這種薪酬結構的變化,令不少本地工人感到被邊緣化,質疑香港外勞政策是否真正保障本地優先就業。

香港外勞政策的社會影響與民意反彈

隨著香港外勞人數不斷攀升,社會上對政策的反彈聲音亦愈來愈強烈。工會團體指出,政府未有設立明確的總量管制機制,導致外勞湧入速度過快,衝擊本地基層勞工市場。不少市民擔心,若不及時檢討,香港外勞政策將會加劇社會分化,令低技術工種的本地工人失去競爭力,甚至影響家庭生計。

香港外勞與本地培訓的互補可能性

儘管爭議不斷,部分專家認為香港外勞政策亦可成為提升本地勞工技能的契機。政府現已要求僱主輸入外勞時,需繳交徵款予僱員再培訓局,用作加強本地工人培訓。若能善用此資源,推動本地勞工轉型升級,香港外勞或可成為補充而非取代的角色,促進整體勞動市場的健康發展。

香港外勞政策的未來走向:平衡與調整是關鍵

展望未來,香港外勞政策勢必面臨更嚴格的審視與調整。工聯會已促請政府設立總量上限,並加強監察僱主是否真正履行本地招聘責任。同時,社會亦呼籲政府應定期檢討行業工資水平,確保香港外勞不會成為壓低本地薪酬的工具。唯有在保障本地工人利益的前提下,香港外勞政策才能取得社會共識,發揮其應有的補充作用。

結語:香港外勞政策的核心在於本地優先與社會穩定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公平的城市,香港外勞政策不只是經濟工具,更是社會穩定的關鍵。如何在補充人手與保障本地就業之間取得平衡,是政府、企業與市民共同面對的挑戰。唯有透過透明制度、合理薪酬與持續監察,才能令香港外勞真正成為香港勞動市場的助力,而非壓力。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You may also like these